----------------------------------------------------------------------------------
台灣的大多數人仍然信奉著「藝術家只能作藝術家」的修行般教條。本身是藝術家的Thierry Alet卻同時兼顧創作又成立全球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純粹的數位錄像藝術博覽會(DIVA),另外也同時成立綜合型的衛星博覽會POOL。而這兩個博覽會的特色皆在於都是以藝術家作為最在乎的對象,也都以全球重要城市諸如紐約、巴黎、邁阿密與倫敦為據點。
ㄧ、請談談成立POOL藝術博覽會以及DIVA數位錄像藝術博覽會的緣由?
每當你做ㄧ件事情的時候,你會以為起初的原因是這樣,等到後來回頭看的時候會更容易看到背後真正的原因。
我母親在我的家鄉瓜地洛普有個畫廊,這樣的家庭背景或許與我從大學時期除了創作之外還一直策劃展覽的行徑有關。當我在紐約求學時除了在學校(Pratt Institute)有自己的工作室之外,另外也有一間在紐約市區裡的工作室,所以便利用學校的工作室來做Pratt藝術家朋友的展覽。畢業之後我在紐約市區工作室繼續幫其他藝術家舉辦展覽,就慢慢演變成愈來愈大的活動,這是後來醞釀成立POOL以及DIVA的基礎。
一開始其實是因為我們原本要做的一個聯展突然被畫廊取消了,我們只好另外想辦法。所以就在中國城找了一個可以節省許多成本的旅館(The Windsor Hotel)作為展覽的場地,旅館現有的設備是電視和DVD播放器,於是將原先的聯展策劃改變為全部都是錄像作品的展覽,展覽名稱則定為
嚴格說來這應該是DIVA的前身,因為有朋友提醒我
在2003到2005年之間準備DIVA的時候,我們在2004年成立POOL藝術博覽會,成立的時間比DIVA要早一年,同時也成立一個非營利組織Frere Independent作為經費募款來源,這個組織的成員目前有四至五人,還有幾個助理,我是理事長,兩個理事其中一個是律師,一個是策展人。成員的人數會隨著企劃活動的規模大小變動,一些瑣碎的行政事務則外包給其他的公司處理。前兩年Frere Independent有運作一些募款餐會和募款競標,另外在瓜地洛普也有一個小型的藝術中心,曾經在那裡舉辦兒童繪畫比賽。
二、POOL和DIVA的特色為何?
POOL的特色在於它主要是與藝術家合作,而不是像其它博覽會那樣邀請的參展單位是畫廊。POOL的核心價值是讓沒機會曝光的藝術家有機會展出他們的作品。這是一個讓藝術家呈現作品的平台,「POOL」有"一群"這樣的意涵與象徵,就像我們一直以來就是一群藝術家共同合作。
2010年三月POOL會在AMORY SHOW,沒有什麼特別的規劃。我們會在原有的基礎上做改善,讓博覽會更穩固與強壯。我們不想要做得更大或讓更多人參加,寧願小而美,寧願把名聲做得更好,當然也不排斥做得更大,但那不是我們的重點。別人對POOL的評價:非常兩極,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還蠻多人不喜歡而且說很爛。不過我認為他們覺得爛的原因在於,因為這些參展的獨立藝術家都沒有畫廊代理與背書,通常有畫廊宣傳的藝術家比較容易被人們接受。POOL展出之後,最後一天比第一天的人數還多,跟其他博覽會是相反的情況(愈來愈少),這顯示來參觀的人是因為看了喜歡所以口耳相傳、到處推薦。作品平均價位在200-5000美金左右,參觀人次大約有五千到一萬人。
像DIVA這樣純粹性的藝術博覽會在當時與現在都是空前絕後。每ㄧ年的「suddenly DIVA」這個企劃是最被關注的,因為在這個企劃裡,我們與知名藝術家合作,諸如Bruce Nauman、Andy Warhol、Matthew Barney、Nam June Paik和Shigeko Kubota。一方面這是對這些藝術家的致敬,另一方面也由於因為這些明星藝術家而讓DIVA更容易被注視。
博覽會的重點不是要做多好的市場、多好的業績,我們的重心是放在讓這些藝術家有機會曝光,只是剛好也銷售作品。
三、從你這些年做DIVA的經驗裡,請談談錄像藝術的市場與觀察。
最近我不太確定該怎麼評判錄像藝術的市場,因為它的市場架構很脆弱。脆弱的意思是它的買賣狀況起伏太大,其收藏的必要性也很容易被其它媒材取代。在巴塞爾藝術博覽會只是把錄像藝術當作一個特區的時候,我們卻是把它當作一個創造市場的藝術形式來做DIVA。也由於錄像藝術的市場還不夠穩固,所以目前先停辦DIVA,現在沒有了DIVA,其他博覽會也不想作錄像藝術的區塊。像我最近去巴黎,他們就不做錄像藝術的特區了。錄像藝術不是民生必需品,它無法隨時掛在家裡當裝飾,收藏家在不景氣時會想買攝影或繪畫作品,而不是花錢在錄像作品上。人都會把錄像藝術拿來跟攝影比較,但是攝影已經有很多年的歷史,它擁有堅固的市場基礎,在1800年時就出現攝影,錄像藝術只有四十年的歷史。雖然目前暫時不會有DIVA,未來也不確定會不會再辦,如果要繼續再辦,我們得在市場脆弱的問題上找到解決辦法,不論是市場的開發或是讓展覽企劃更有前瞻性,如果續辦,未來新的DIVA可能會在2010年的秋天舉行。
四、2006年你在邁阿密用貨櫃的展覽形式做DIVA,得罪了巴塞爾藝術博覽會,因為他們認為你抄襲他們的貨櫃創意。以至於DIVA被排擠而不像其它博覽會那樣被放在巴塞爾的宣傳文宣裡。你怎麼看待這個事件?
我沒想到自己有那麼被注意著。朋友調侃我說,如果能讓這麼大的博覽會來刁難你,這也算是ㄧ種榮幸。從那時候我就被他們踢出VIP名單到現在。(笑)。我不太需要擔心或害怕這些博覽會,在邁阿密時我們的影響力是平等的,有時候心理因素比市場需求更具份量,我們這些小博覽會加起來的工作人員也比一個巴塞爾多。巴塞爾如今會變得重要,也是因為周圍的這些小博覽會,雖然他們當然不希望我們比他們更壯大。
五、你曾經在2006年來台北參與ART TAIPEI(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請談談當時的感想與觀察。
2005年在科隆時,看到郭奕臣與<在地實驗>的作品,這些作品很吸引我。當時台灣的畫廊協會注意到DIVA,並且到場參觀。畫廊協會邀請我去台北辦DIVA,但是我拒絕了,因為台灣的錄像藝術市場實在太小,風險和責任太大。但是我有擔任ART TAIPEI的顧問,也於2006年8月在台北博覽會裡策畫了「ELLA ASIA 」。
我非常喜歡華山的空間,有小村落的氣息。整個空間的佈置很棒!! 曝光率非常高,報紙和新聞每天都有刊登,這在紐約是不太可能發生的(頂多一天在紐約時報出現小小一篇),讓人感覺藝術博覽會在台北是重要的盛事,我在電視也有看到相關報導。但是太熱,但這是小問題,隔年改進就好。在現場我不了解為什麼會同時出現不是現代藝術的傳統作品,後來我去參觀東京博覽會,也是一樣的狀況,我才了解到並不是所有的博覽會都要跟紐約或巴黎一樣,這是文化上的差異。
台北博覽會的參展單位不會跟非東方的人講話,我覺得很困惑。如果你要辦一個國際性的博覽會,又邀請了ㄧ些國外廠商參展,但是廠商們彼此間又不交流,這樣會讓人很困擾,或許主辦單位需要篩選敢跟外國人交流的參展單位參加博覽會。
六、你如何面對別人質疑你以藝術家角色主辦藝術博覽會?
對我來說這兩者的身份沒有差別,但是有些人會很介意,認為我無法勝任,我不知道為什麼。舉例來說,Philips de Pury & Company的老闆本身是攝影藝術家,在倫敦辦了攝影個展,名稱叫做「有才華的Philips de Pury 」,表明他可以同時把拍賣會做好,也可以把攝影做好,這也會讓大家的觀點有所改變。
七、經濟不景氣有影響到你們嗎?
2008年在邁阿密的POOL有影響到,而在2009年三月的紐約卻是出乎意料之外的好。本來我們預計只招收兩層樓的攤位,後來報名的攤位多到得增加到四層樓才夠用,甚至最後踴躍到我們必須拒絕報名。
◎朱汝慧、劉欣迪合作採訪整理
(本採訪亦刊載於<藝外>2010.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