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凌天(台美藝文陣線成員)
離開畫廊與展覽匯集的紐約雀兒喜(Chelsea)與蘇活(SoHo)區,走進曼哈頓中城的摩天辦公大樓群;在這裡,鹿腿畫廊(Haunch of Venison)的紐約分部,將自身與一般印象中的紐約藝術場域做出區隔,建立獨特的空間定位。由史提夫.勒那事務所設計的室內空間,也因此得到2009年美國建築獎擇入「建築精選」,與赫爾佐格與德穆隆(Herzog & de Meuron)、Morphosis、SOM等知名事務所歷年得獎作品,同獲肯定。
近年藝術展示場所的趨勢,常見的是閒置空間利用,盤據原本被忽視之辦公、工廠或倉庫空間,改裝成為出人意表之展演場所。如是的空間使用,也呼應著當代藝術意識型態的改變,不論是在藝品內容或展示方法上均走向普羅的庶民生活。但在紐約曼哈頓這一個高度密集、極端競爭而分工精細、尤其強調垂直發展的都會區,有眾多位屬於街道低層的畫廊,則自然也會有意圖向上發展,佔領空域,以求取不同空間觀感的操作方式;鹿腿畫廊正是其一。
座落於洛克斐勒中心(Rockefeller Center)建築群的側翼中,鹿腿畫廊紐約分部於2008年9月開幕,與佳士得紐約總部位處同一棟大樓,佔據第二十與二十一層的頂樓空間;在這裡,向西能夠俯看第六大道上都會廣場間辦公與遊人車馬喧囂,朝東回望洛克斐勒中心,則能遠眺著名的下沉廣場、落水流瀑景觀。曼哈頓精華地帶的高層大樓多有嚴密的保全規定,一般眾人不易親近;但在此處,任何一位賞藝者都能自由出入,擁有與都市胸肩齊高的精采景致。
走進畫廊,得獎的室內空間乍看之下並不驚人:一般展示場合常見的白色牆面,五區大小相異的展覽空間,間或以挑高或天窗做出垂直上的變化,大體來說中規中矩。
值得一提的,反倒是畫廊展覽區之外的空間設計。在這裡,建築師一反常見手法,不以隔間材料直接圍合出最大面積的「白盒子」,反而將展示牆內縮,留出建築物原有的牆面、三面採光的大窗,讓出了圍繞展覽間的迴廊。暴露的磚砌牆面不掩飾地展露建築結構體的材料,延續了在街面所看到的大樓立面,更指涉著充斥紐約每個角落的褐石建築(Brownstone)景觀,提出呼應於整體城市的空間企圖。磚牆上的灰漆則是唯一的裝飾(或「反」裝飾),移除了材料本身的彩度,在視覺上安靜地承接內部展示空間白牆的純粹。簡明的方窗,不但帶進自然光的照明,更框取了曼哈頓代表性的摩天大樓景觀,成為展出作品最特殊的背景。
換句話說,此間畫廊的空間企圖,並非在於以強硬手法直接隔絕外界環境干擾,從而創造展覽藝品的絕對環境;反之,建築師在有限的空間中創造了室內的層次,設計了作為中介空間的窗前迴廊,讓傳統的展覽室脫開而浮游在樓層平面之中,畫廊自身於是有了呼吸的餘裕,進出穿梭的趣味,更引發關於室內私人藝術展示空間/室外都市公共活動空間的交互辨證。

洛克斐勒中心大樓群常被譽為極為成功的都市空間:在十九棟大樓與高塔建築中,融合了都會廣場、綠帶水景、公共藝術與展演空間,廣受鄰近街區的辦公、商務或旅遊人士歡迎;每年冬季聖誕樹與溜冰池更成為紐約市著名的意象景點。若說空間設計就是要找出一個地方的精神,則位在洛克斐勒中心的Haunch of Venison畫廊的確成功地捕捉了此間性格:能夠以睥睨的高度欣賞藝術昇華,同時也深處於城市活力之中,感受都會的脈動。
(刊載於<藝術收藏+設計> 1月號/2010 第28期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